Meta Ray-Ban Display 眼镜上手体验心得:有点鸡肋

vrcoast萌新 AR 71

这次试戴的主角,是售价 800 美元的 Meta x Ray-Ban 联名系列第三代眼镜 —— 它不仅是该热门联名款的最新迭代,更是系列中首款带显示屏的产品。

先简单交代下作者的背景:我创办了 Acute Immersive,这是一个专注于 Apple Vision Pro 的沉浸式视频平台。从 2010 年起,我就开始涉足 AR/VR 领域,在 Oculus Rift、Quest 1 和 Quest 3 上都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。2018 年,我还买了第二代 Snap Spectacles,即便它机身笨重、续航拉胯,我依然觉得这种产品形态很有意思。​

按理说,以我对这类设备的熟悉度,本该对 Meta Ray-Ban Display 眼镜抱有好感。但很遗憾,实际体验下来,这款产品不仅彻底 “翻车”,而且差距远比我想象的大。​

期望:从使用场景看产品定位的偏差​

可能有人会觉得,作为一个参与过 Apple Vision Pro 相关项目的人,用 (到货即死,指产品上市即滞销)来形容这款眼镜有些夸张。但请听我仔细分析:室内 XR 设备和户外可穿戴设备,在使用场景和用户预期上本就存在巨大差异。​

就拿 Vision Pro 来说,它的设计核心是提供极致的沉浸式媒体体验和房间级空间交互功能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它做出了不少妥协,比如机身偏重、佩戴舒适度一般,但好在单次使用时长通常在 15 分钟左右,这种不适感还在可接受范围内。而且它的沉浸感足够出色,能让人忽略这些小缺点,甚至体验完后还会因为长时间保持姿势而想做个颈部按摩。​

但 Meta Ray-Ban Display 的定位完全不同,它对自身的要求本就更高:既要能让人舒适佩戴一整天,又要在功能上比同类竞品 —— 比如智能手机、智能手表,甚至是 Meta 自家更便宜的 Ray-Ban AI 眼镜 —— 更有优势。​

可在长达 10 到 15 分钟的演示过程中,我全程都在努力寻找它的亮点,哪怕只有一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也好。但最终,我什么都没找到。​

这足以说明,Meta 在设计 Ray-Ban Display 时,并没有把用户需求放在核心位置。我甚至预测,这款初代产品的销量可能会比 Vision Pro 还要惨淡。​

外观:颜值硬伤,谁戴都怪怪的

先别急着反驳,这款眼镜的外观是真的丑。我这么说,可不是因为我审美挑剔 —— 要知道,我平时可能顶着鲻鱼头、穿蝮蛇纹外套配运动衫,对 “个性穿搭” 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。​

它那厚厚的亮面塑料镜框,比我当年用的第二代 Snap Spectacles 还要显廉价。而且和没有显示屏的 Snap Spectacles 不同,这款眼镜本身毫无设计感可言,我对着镜子戴的时候,甚至有点不忍直视自己。​

我之前评价谷歌眼镜时说过,它就像背心:身材好的人穿了更显优势,普通人穿了只会更暴露缺点。但这次的 Meta Ray-Ban Display,我觉得没人能把它戴好看。就连 Meta 自己的宣传材料都在 “遮遮掩掩”—— 大部分图片里,佩戴者的角度都很奇怪,刻意避开了正面。你敢相信宣传图和实际实物是同一款产品吗?​

这也是我认为它卖不出去的核心原因:Quest 或 Vision Pro 是在家私用的设备,就算颜值一般,也不会有人在意;但这款眼镜要 800 美元,却长得像打折促销的 “克拉克・肯特万圣节套装” 配件,性价比实在太低。演示人员还说 “这眼镜算是一种态度表达”,可在我看来,它传递的态度只有一个字:“不”。​

更糟的是,目前这款眼镜只提供渐进镜片版本。我平时几乎没见过有人戴这种镜片,当时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:“天,这半烟熏镜片也太丑了吧!”​

舒适度:机身尚可,但 “强制绑定腕带” 太反人类​

先说说好的方面:虽然 Ray-Ban Display 比普通眼镜重一些,但重量控制得还算不错,理论上戴一整天也不会太费劲。​

可问题在于,它必须和一款叫 “元神经带”(Meta Neural Band)的腕带配对使用,而且还得戴在惯用手上,并且要勒得比较紧。​

可能我比较特殊 —— 我已经 20 多年没戴过手表了,特别不喜欢手腕上有束缚的感觉。这款腕带的作用是通过感知手腕肌肉的细微颤动来识别手指动作,同时还会用震动提供触觉反馈。​

腕带本身很轻,但为了精准捕捉动作,必须勒紧才能固定。就算我不算 “娇气”,一想到手腕要一整天都承受这种紧绷感,也觉得难以接受。​

可用性:手势识别拉胯,腕带设计多此一举​

如果说 “紧绷的腕带” 是为了换取精准的手势体验,那我还能理解 —— 毕竟 Vision Pro 的眼动追踪和手部追踪也不算完美,但花 2-3 分钟校准后,体验确实值得。​

可 Meta Ray-Ban Display 的手势识别,粗糙程度简直让人震惊。它只支持拇指搭配其他手指的六种手势:比如拇指碰食指是 “选择”,拇指碰中指是 “返回”,握拳后向四个方向移动是 “导航”。而且轻触根本识别不了,必须用力按压才行。​

光是区分 “用哪个手指碰拇指” 就已经够麻烦了,演示过程中还频繁出现识别错误,甚至完全没反应的情况。可能是校准没做好,我发现用无名指碰拇指,反而比规定的中指更靠谱。​

既然手势操作这么鸡肋,我实在想不通 Meta 为什么要费劲设计这款腕带,而不是直接在眼镜上装个触控板 —— 毕竟触控板的操作逻辑更直观,也不用额外戴个东西。更麻烦的是,腕带需要单独充电,一旦丢了或者没电,整个眼镜就没法用了。要知道,就算是 Quest 3,没控制器也能正常使用啊!​

充电和续航:设计反常识,多设备管理太麻烦​

这款眼镜没有单独的充电接口,必须放进一个(外观还算好看的)充电盒里才能充电,而充电盒又得用 USB-C 线供电。也就是说,你至少需要两根线:一根给腕带充,一根给眼镜的充电盒充。​

更让我头疼的是,现在要同时管理三个设备:眼镜、充电盒、腕带。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,反正我的 Quest 控制器大部分时间都是没电的状态;Vision Pro 的电池虽然笨重,但至少拿起来就能用,不用额外惦记充电盒。反观第二代 Snap Spectacles,人家用的是 MagSafe 式磁吸充电线,直接卡在镜框铰链下方的隐藏接口上,简单又实用,比这方便多了。​

不过有一点值得肯定:官方宣称这款眼镜续航能达到 6 小时,实际体验下来也确实很惊艳。我没法长时间验证,但高强度使用 10 分钟后,电量还保持在 95% 左右,这点确实超出预期。​

体验:单眼显示屏致眼疲劳,核心功能无亮点​

前面说的这些 “麻烦”,如果能换来出色的核心体验,那也算值得 —— 就像 Vision Pro 的沉浸式视频,能让人忽略它的各种小缺点。​

但很可惜,Meta Ray-Ban Display 完全做不到。​

打开抬头显示(HUD)的瞬间,我就觉得不对劲:原来它只有右眼的镜片能投射图像,左眼镜片完全是 “盲区”。任何做 VR 相关工作的人,尤其是搞立体沉浸式视频的,都知道左右眼视觉不一致会让用户非常不舒服。​

我明白单眼显示屏能降低成本,但就算这是它唯一的缺点,我也没法长时间开着 —— 眼疲劳几乎是立刻出现,到最后我甚至下意识地闭着左眼用。这样的体验,怎么可能让人戴一整天?​

照片 / 视频:本该是亮点,却被操作和体验拖后腿​

照片功能倒是支持拍摄照片和视频,而且拍摄前能预览画面,这点还算不错 —— 但前提是你得用那难用的腕带手势来操作,要是能换成眼镜上的实体快门键,体验会好太多。​

预览画面也很小,显然是受限于显示屏的视野范围,感觉就像在 Apple Watch 上看照片一样,细节根本看不清。​

虽然能预览拍摄好的视频,但目前没有任何可以看电影或在线视频的应用。从技术上来说,实现这个功能不难,Meta 似乎也在开发中,但就凭这么小的显示屏,就算做出来了,也没法当娱乐设备用。​

更让人失望的是防水性能:这款眼镜和腕带只能防少量水花和小雨。要知道,7 年前的 Snap Spectacles,我戴着划皮艇都没问题,体验特别好。​

照片和视频本该是这款眼镜的核心亮点,可实际体验下来,不仅没比 400 美元的第二代 Meta Ray-Ban AI 眼镜强多少,甚至还因为操作麻烦,显得更鸡肋了。​

隐藏式字幕:功能鸡肋,翻译质量堪忧​

隐藏式字幕算是个有潜力的功能 —— 它能把面前的人说的话实时转成文字显示在镜片上。但演示时,我的对面是一位英语母语者,而且百思买店里环境相对安静,可字幕对他说话内容的识别准确率依然很低。​

这个功能还支持西班牙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的实时翻译,宣传时说能实现 “现实生活中的电影级字幕”。但实际用下来,连基础的转录都做不好,更别说翻译了,完全达不到实用的程度。​

人工智能和其他应用:第三方应用缺失,内置功能无吸引力​

Meta 说第三方应用会后续推出,目前内置的应用基本都围绕 Meta 自家的社交媒体:比如 Facebook、Instagram、WhatsApp,功能也只是分享用眼镜拍的照片和视频,没什么新意。​

还有一款类似 “扫雷 + 纸牌” 的小游戏,说是用来训练手势操作的,有点像当初教人们用鼠标的入门工具。但这款游戏不仅操作不直观,玩起来也毫无乐趣,根本没法让人有练习的欲望。​

至于 AI 模式,我几乎没怎么体验 —— 因为我到现在都没搞懂,什么时候会需要对着眼镜喊 “嘿,AI”。比如 “嘿,AI,这是什么?”“这是一辆灰色的车”“哦,谢谢”,这种对话对我来说毫无意义。或许这是千禧一代的使用习惯?但如果是 “嘿,AI,宋朝已经掌握了火药,为什么还会败给女真和蒙古?” 这种需要深度回答的问题,我还是更习惯用键盘输入,而不是对着眼镜说话。​

结论:定位模糊,800 美元花得不值​

说实话,我一开始是真心想喜欢上这款 Meta Ray-Ban Display 眼镜,甚至做好了买一台用来开发应用的准备。但经过这次体验,我决定暂时把 800 美元留着 —— 目前来看,它完全不值这个价。​

临走时,演示人员说:“随时欢迎再来!毕竟大多数预约的人都没来。” 这句话或许也侧面反映了大家对它的态度。​

优点:​

  1. 续航表现出色,官方宣称 6 小时,实际体验符合预期;​
  1. 拍摄照片 / 视频时支持预览,且能无缝分享到 Meta 系社交平台。​

缺点:​

  1. 外观设计丑陋,佩戴后显得廉价,缺乏日常使用的美观性;​
  1. 单眼显示屏导致左右眼视觉不一致,极易引发眼疲劳;​
  1. 强制绑定的腕带需勒紧佩戴,长时间使用舒适度差;​
  1. 手势识别准确率低,操作逻辑繁琐,学习成本高;​
  1. 需同时管理眼镜、充电盒、腕带三个设备,充电和携带都麻烦,且腕带或充电盒缺失 / 没电会导致眼镜无法使用;​
  1. 显示屏视野过小,无法满足娱乐需求;​
  1. 防水性能差,实用性受限;​
  1. 第三方应用缺失,内置功能无亮点,与同类产品相比无竞争力。​

我真的希望它能更好,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:没人能说清楚这款 Meta Ray-Ban Display 眼镜到底是为了什么场景设计的。​

Meta Ray-Ban 系列的其他产品,已经实现了 “把相机戴在脸上” 的核心需求;而这款 Display 版本,既没有在功能上做出足够亮眼的创新,又卖得更贵,完全无法证明 800 美元的定价合理 —— 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功能已经足够强大的今天,它更像是一款 “多余” 的产品。

来源:https://medium.com/@portemantho/i-wanted-to-love-the-meta-ray-ban-display-glasses-235fcc4886bd

回复

我来回复
  • 暂无回复内容